首頁 > 歷史人物 > 倫巴德王國
說起倫巴德王國,那就要先了解一下倫巴第人,倫巴第人也可被稱之為倫巴底人或是倫巴德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起源于斯堪的納維亞,當代瑞典南部。經過約4個世紀的民族遷徙,倫巴第人最后到達并占據了亞平寧半島(當代意大利)的北部,568~774年時在意大利統治了一個王國——倫巴德王國。倫巴第人是組成斯維比人的日耳曼部落之一。倫巴德王國(568~774;Kingdom of the Lombards),是日耳曼蠻族倫巴德人在意大利北部建立的封建王國。疆域大體包括近代的倫巴德以及威尼西亞、利古里亞和托斯卡納的大部分地區。首都為帕維亞城。關于倫巴德王國的歷史我們在這里做了一個專題,里面有很多關于這段歷史的知識,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看看了,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中文名 | 倫巴德王國 | 起源 | 斯堪的納維亞(瑞典南部) |
外文名 | Lombard | 存在時間 | 568~774 |
種族 | 日耳曼人的一支 | 首 都 | 帕維亞城 |
倫巴德人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1世紀居住在易北河下游一帶,5世紀初遷至多瑙河中游。
后因阿伐爾人侵襲,首領阿爾博因率部于568年進入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意大利,占領倫巴底和托斯卡納等地,建倫巴德王國,后又攻占帕維亞并定都于此。征服之初,倫巴德軍事貴族勢力強大,各地公侯割據稱雄 。
643年,國王羅塔里指令各公侯交出一半地產,以助王室,國勢穩定。
727年,國王留特普蘭德頒布一系列法令,進一步強化了王權。其后,倫巴德加強對外貿易,積極擴張,勢力達到意大利中部,建立起斯波萊托和貝內文托兩個獨立公國,751年奪取拉文納,并企圖奪取教皇駐地羅馬城。應羅馬教皇斯蒂芬二世之請,法蘭克國王丕平(矮子)于754年和756年兩次遠征意大利,擊敗倫巴德人,奪回拉文納,交還教皇。
773年查理(見查理大帝)征服倫巴德,廢黜倫巴德末代國王德西迪里,774年并入法蘭克王國。
倫巴德人在入侵中殺死大批羅馬顯貴,沒收了許多大、中奴隸主和教會的地產,并向保留地產的羅馬人索取1/3的收獲物作貢賦。從而促進了意大利北部奴隸制生產關系向封建生產關系的轉化。
在這種條件下,倫巴德血緣公社開始瓦解,建立起以地域劃分的農村公社──馬爾克公社。土地可以買賣、轉讓和抵押,農村公社內部逐步兩極分化,大部分社員失掉份地,與原羅馬的自耕農一起淪為半自由的佃農。在倫巴德人剝削形式的影響下,羅馬奴隸及釋放奴隸逐漸同倫巴德的半自由人融合成依附農民。
另一方面,倫巴德的軍事貴族奪占大量土地,成為大地產所有者。在此基礎上,國王羅塔里于643年主持編纂了《倫巴德法典》,此后各代國王陸續增補,形成倫巴德人習慣法的匯編。法典促進了倫巴德人封建關系的形成,是研究6~8世紀倫巴德人的生活習俗、國家機構、司法制度、社會經濟關系和階級狀況的重要資料。
遺產名稱:意大利的倫巴第——權力之地(公元568-774年)
Longobards inItaly. Places of the power (568-774 A.D.)
入選時間:2011年
遴選標準:文化遺產(ii)(iii)(vi)
地理位置:N46 05 39 E13 2559(Gastaldaga區和主教建筑群)
N45 32 23 E10 1334(圣薩爾瓦托雷-圣朱利亞修道院建筑群)
N45 43 44 E08 5134(兵營和托巴塔,以及城墻外的教堂、圣瑪利亞門)
N42 44 31 E12 4436(圣薩爾瓦多大教堂)
N42 50 32 E12 4525(克利圖諾圣殿)
N41 07 50 E14 4653(圣索菲亞建筑群)
N41 42 29 E15 5717(圣邁克爾保護區)
遺產編號:1318
遺產描述:
意大利倫巴第人遺址分布在意大利的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大區、倫巴第大區、翁布里亞大區和普利亞大區,引起見證了倫巴第人的文化成就。
2011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i)(vi),意大利的倫巴第——權力之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由7組重要建筑所組成,包括城堡、教堂、修道院等,分別位于意大利的弗留利(Friuli)、布雷西亞(Brescia)、卡斯特爾賽普里歐—托爾巴(Castelseprio—Torba)、斯波萊托(Spoleto)、坎佩洛南克里通諾(Campello Sul Clitunno)、貝內文托(Benevento)以及蒙特圣安杰洛(Monte San’Angelo)等7座城市。這些建筑物代表著倫巴第人的高度成就。倫巴第人最初由北歐移居到意大利,公元6世紀至8世紀,他們曾統治過意大利的大片領土,并發展出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倫巴第建筑結合了多種風格,吸收了古羅馬、基督教、拜占庭及北歐日耳曼等多種元素和影響,標志著歐洲古代向中世紀的過渡。這一系列遺址見證了倫巴第在中世紀歐洲基督教精神與文化的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修道運動所給予的推進作用。
公元1世紀時,他們已從斯堪的納維亞遷居于德國西北部。當時在公元98年,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早已在其作《日耳曼尼亞志》中有了對那時居住在當代德國易北河下游倫巴第人的記載。他們的主要部分似乎過著一種定居的畜牧生活,他們的家鄉在日耳曼西北部,雖然不時同羅馬人和鄰近的部落作戰。
4世紀時,他們開始大規模的向南遷徙。
5世紀末時,他們已經遷移到多瑙河北岸,大致相當于現奧地利的地區。
6世紀初,他們到達潘諾尼亞(Pannonia),當代的匈牙利西部和捷克。
546年,奧多因(Audoin)創立一個新王朝。
568年,倫巴第人越過阿爾卑斯山,侵入意大利北部。
568年春天,在奧多因的繼承人阿爾博因(Alboin)的領導下,倫巴第人聯合其他日耳曼族群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攻占意大利北部。
569年末,他們已經征服波河以北除帕維亞而外的所有主要城市,并開始滲透意大利半島的中部和南部地區。不久以后,阿爾博因(Alboin)被謀殺,由克萊夫(Cleph)繼位,統治18個月??巳R夫死后,倫巴第人沒有選出繼任者,由各公爵在特定的城邦領土內行使權力。
584年,倫巴第人擁立克萊夫之子奧塔里(Authari)為國王。
590年,奧塔里死后,由杜林公爵阿吉盧爾夫(Agilulf)繼任。
700年,一個新的王朝取得了王位。這個王朝的第二代國王利烏特普蘭德(Liudprand,712~744年在位)大概是倫巴第最偉大的國王,他修明內政,然后逐漸收復仍然處于拜占庭統治下的地區。
由于倫巴第國王艾斯圖爾夫(Aistulf,749~756年在位)和狄西德里烏斯(Desiderius,756~774年在位)入侵教宗(教皇)的轄區,教宗亞得連一世向法蘭克國王查理曼求援。
773年法蘭克人圍困了倫巴德王國首都,查理曼俘獲倫巴第國王狄西德里烏斯,兼為法蘭克和倫巴第的國王,倫巴第人對意大利的統治自此結束。
盡管倫巴第人已經失去獨立的王國,但他們留下了許多傳統和成就,特別是在藝術、語言和法律方面。
位于意大利北部及南部本尼凡托地區,中間被教皇領地割斷,南端地區及西西里為拜占庭帝國統治,于拜占庭統治下獨立,建都帕維亞 Pavia
歷代國王
阿爾博因 (565年 - 572年)
克萊菲 (572年 - 574年)
十年空位
奧泰利 (584年 - 590年)
阿吉勒夫 (591年 - c. 616年)
阿達洛亞爾 (c.616年 - c.626年)
阿里奧亞爾 (c.626年 - 636年)
羅泰利 (636年 - 652年)
羅多亞爾 (652年 - 653年)
阿里佩特 (653年 - 661年)
佩克塔里特和戈德佩特 (661年 - 662年)
格里穆亞爾 (662年 - 671年)
佩克塔里特 (671年 - 688年) (從流放中復位)
庫寧克佩特 (688 - 700年) (680年稱國王)
阿拉希斯 (689年)
利烏特佩特 (701年)
拉金佩特 (701年)
阿利佩特 (701年 - 712年)
安斯普蘭德 (712年)
利烏特普蘭德 (712年 - 744年)
希爾德普蘭德 (744年)
拉奇斯 (744年 - 749年)
艾斯杜爾夫 (749年 - 756年)
狄西德里烏斯 (756年 - 774年)
774年亡于法蘭克王國